《周易》第十卦,《履》。
履者,礼也。履和礼二字同音互通,是作者又一次巧妙的谐音。
马王堆帛书《周易》直接就把这一卦名写成了“礼”。
《说文》也说:“礼,履也”。礼就像鞋子,需要穿在脚上不断践行。
那么,《周易》作为一部讲丹法的书,讲礼干什么呢?
原来,中华文明的礼,绝不仅仅是彬彬有礼的礼貌,也绝不仅仅是繁文缛节的礼节。
中华文明的礼,在最晚一万年以前的黄老道教文化体系中,是天人合一的实修方法,是需要修士们践行和履行的修道原则。
《礼记》就说:
夫礼必本于太一,分而为天地,转而为阴阳,变而为四时,列而为鬼神。可见礼是以太一为本。“礼必本于太一”,太一是什么?
就是黄老道教最低一万年以前禘祭的黄帝,也就是太一天帝。
道教和道家的道,本名就是“太一”。《吕氏春秋·大乐》中就说:
“道也者,至精也,不可为形,不可为名,强为之名,谓之太一。”黄老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聃等上古真人,在庄子的记载中就是“主之以太一”。郭店楚墓出土的楚简《老子》里面,赫然还有一篇失传了两千多年的《太一生水》。这篇黄老道教的经典中写到:
太一生水。水反辅太一,是以成天。天反辅太一,是以成地。天地复相辅也,是以成神明。神明复相辅也,是以成阴阳。阴阳复相辅也,是以成四时……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,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,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,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。是故太一藏于水,行于时…《太一生水》里的太一生成天地神明阴阳和四时,与《礼记》中的“礼”本于太一,分为天地阴阳四时鬼神如出一辙。
可见自古以来儒道两家同出一源,皆是最低一万年以前的黄老道教传承分支。
《履》的彖辞说:
履虎尾,不咥人,亨。
字面意思很好理解,就是踩到老虎的尾巴,却没有被老虎咬,运气亨通。
实际上这也是丹法中的譬喻。虎,从来都是丹法里面的譬喻。
《周易参同契》就引用《古文龙虎经(火记)》说:
《火记》不虚作,演易以明之。偃月法炉鼎,白虎为熬枢。汞日为流珠,青龙与之俱。举东以合西,魂魄自相拘。对于《周易参同契》里的“白虎为熬枢”和《周易》里的“履虎尾,不咥人”,丹经《性命圭旨》里有很详细的解释:
坎月为铅,铅中有戊土,强名曰虎,其形猖狂,虽能伤人杀人,却蕴大乘气象,举动风威,叩之则应,含弘光大,品物资生。若人悟而畏之,驯而调之,则能伏此猖狂之虎,以产先天之铅。伏之者,伏身中真水,水源至清,则虎可伏而无咥人之害。可见丹法中虎为坎中之铅,代表的是元精。
细观《履》卦之象,下卦兑为西方正卦,正是西宫白虎之象,如何降伏此虎?正需要丹家踩住虎尾!
尾,暗示的是人身尾闾!
尾闾,是人体孕育藏精的关键之地!
丹法修炼中,元精正是从尾闾处开始炼化,也最容易在尾闾处泄露!
普通人的元精多是从尾闾顺而泻出,生命力也随之损耗最终死亡,就像是踩到老虎尾巴被老虎咬伤,凶险异常。
修炼者能牢牢控制住尾闾关,炼化元精,就像是踩到老虎尾巴却不为所伤,这是何等形象生动的譬喻!《伏虎图》就说:
降龙伏虎也无难,降伏归来锁玉关。
图片
这句诗里锁住的“玉关”,正是那锁住元精的尾闾关,也就是《周易》里面的虎尾。
唯有锁住玉关,方能使得阴阳二气上下交通,故曰“亨”,通也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